強化農業育種創新平臺建設 支撐首都種業發展

  面對以“品種戰、種子戰、基因戰”為焦點的國際種業競爭;面對北京市和我國糧食生產的安全問題;面對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中最為艱巨的“叁農”問題;面對農業結構戰略性調整, 2005年由北京市科委倡議發起,北京市委組織部、北京市科委、北京市人事局、北京市農委,聯合科技部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及北京地區相關部門、單位共同組建了“北京農業育種基礎研究創新平臺”。

  育種平臺以北京市農林科學院為依托,以全院的育種資源為平臺,以項目為載體,聯合國內外企業、科研院所、高校,組合成一個開放、創新、高效的共享網絡合作的創新研究新模式。

  育種平臺成立以來,先后聚集了7個政府部門、8家企業、26家科研院所、25家大學參與建設,形成了具有“政、產、學、研”聯盟特色的平臺建設群體。平臺集成了國內外大學、科研院所、企業等多家單位的五百多臺(件)價值上億元的儀器設備、萬余份種質資源,近30個實驗室。其中,國外重點實驗室2個、國家級重點實驗室4個、部級重點實驗室6個、省級重點實驗室10個,形成了由60多家國內外優勢科研單位540多名各類科研人員組成的一支研究團隊,實現了資源和技術上的優勢互補和集體智慧潛力的發揮,建立起了跨地區、跨系統和跨所有制科研單位的共享網絡合作研究模式。

  北京農業育種創新平臺取得突出成果。

  平臺通過整合對接,建立了跨地區、跨系統和跨所有制的共享網絡合作研究模式,促進全國資源和技術的優勢互補,共同研究獲得了西瓜基因組測序、二系雜交小麥等全國領先的基礎研究成果。由北京市農林科學院蔬菜平臺牽頭,聯合了中國農業科學院、深圳華大基因科技有限公司、美國康奈爾大學、荷蘭瑞克斯旺等優勢單位,完成了世界首張西瓜基因組序列圖譜繪制與破譯,獲得了高質量的西瓜基因組序列圖譜,完成了中國主導完成的世界第一張西瓜基因組序列圖譜。這是植物基因組領域研究的又一重大突破性成果,標志著我國西瓜基因組學研究取得了國際領先地位。二系雜交小麥的理論研究基礎,為未來二系雜交小麥品種產業化開發打下了堅實的基礎,榮獲2011年北京市科技技術進步一等獎。

  2012年育種平臺選育出(審定、鑒定)各類農業新品種27個,育出的玉米品種京單28、京科糯2000、京科968,雜交小麥品種京麥6號,大白菜品種京秋3號,西瓜品種京欣3號。京香系列草莓品種被評為“2012年北京種業最具影響力的農作物新品種”。

  平臺項目選育的西葫蘆品種“京葫36號”耐低溫、耐弱光、膨瓜速度、連續坐瓜能力與商品外觀等性狀表現突出,比國外品種增產20%以上,自2010年以來已佔我國山東、河北省日光溫室越冬西葫蘆種植主產區的70%-80%,累計種植面積已達15多萬畝,創造直接效益50多億,其種子價格比國外品種低60%,節省種子成本1500多萬元。

  育種平臺培育了一批有實力的育種人才。如許勇、趙昌平、趙久然、張運濤等。

  育種平臺轉化一批種業科技新成果。以玉米項目為例,京科25、京單28、京科308、京科769等品種通過雨養旱作玉米項目在北京推廣達100萬畝。奧瑞金種業公司以150萬購買了京科308玉米新品種,與農科院種業、燕禾金種業、大北農金色農華、登海種業等企業合作促進了京單28、京科糯2000、中單808、DH3688等一批新品種的快速開發。

  除此之外,育種平臺促進了一批重大專項對接,育種平臺提升了育種創新服務能力??傊?,育種平臺以知識產權為紐帶,促進科企合作共同開發市場:育種平臺以企業商業資本為紐帶,加快雜交小麥成果的產業化;育種平臺以核心技術為紐帶,促進科技創新要素向企業匯集,提升了企業的自主研發能力。


分享到:
會員登錄
登錄
其他帳號登錄:
我的資料
我的收藏
留言
回到頂部